“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阿,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15:25-32节)。
浪子的比喻是圣经中最生动的一个故事,主耶稣讲这个比喻的背景是“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路15:1-2节)。法利赛人议论主耶稣是因为他们不能接纳悔改的罪人,主讲浪子的比喻是为了劝勉法利赛人回转。让他们体恤父神的心,能接纳悔改的罪人。在这个比喻的最后提到大儿子的故事,正是映射了当时的法利赛人。今天在教会中,我们常常会范两种错误:一个是纵容犯罪的罪人,一个是拒绝悔改的罪人。正如当年哥林多教会,首先他们纵容娶继母为妻者,后来,这人悔改后他们又拒绝接纳,险些给魔鬼留了地步。今天我们与大家一同透过大儿子来察验我们的不足。免得我们站在门外,处于可怜的境地。
一、站在门外的原因
当时的“浪哥”为什么在浪子回来后,不但不喜悦,反倒不肯进去呢?首先是因不体恤父亲的心肠,中国有一句话叫作:“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浪子哥哥的站在门外是因为不明白父亲怜悯的心、不懂得父亲的爱。故此,他也不能感受父亲因浪子回头而有的喜乐。在他眼里看到的都是弟弟败坏和败家。他不明白,父亲的家里只有慈爱,只有恩典。其次是因不体会浪子的痛苦,大卫犯罪后,在痛苦中,他对神说:“耶和华阿,求你不要在怒中责备我。不要在烈怒中惩罚我……我的罪孽高过我的头,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诗38:1、4);“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赐我乐意的灵扶持我”(诗51:12)。罪人在犯罪后不但肉身受管教,而且他们的良心也受圣灵的责备。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控告、斥责;而是饶恕、接纳。例如:主耶稣面对三次起誓不认他的彼得,并没有指责,而是原谅。还有是因不体悟自己的错误,大儿子的问题就是他渴望执行公正,甚至于他想要变成法官,要审判不公正的事情。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觉得大儿子很委屈。但对于父亲来说,儿子回来就是最好的事情。大儿子不知道自己已经迷失,因为他忽略了父亲那伟大的爱。
二、 站在门外的表显
当浪子回来时,“浪哥”却站在门外,这个举动显露了他的内心,首先是显露他的自私,他的自私表现在只顾自己的快乐,他只想和朋友一同玩乐,不欢喜别人得福快乐。更不肯进到家里与父亲一同快乐。他的自私也表现在只顾自己的好处,他怕弟弟回来财物又给他分去了。所以父亲出去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其次是显露他的自义,在大儿子对父亲的质问的言语中(29节),出现了6个“你”(对父亲的指责);三个“我”(对自我的专注);两个“他”(对兄弟的藐视)。还有是显露他的自是,大儿子,理直气壮,认定小弟现已失败,应受惩罚。他认为父亲没“给我”一只“山羊羔”,倒“为他”宰了“肥牛犊”:大儿子刻意突出“我与他”、“山羊与肥牛”,以示父亲的不公正、自己被亏待。
三、 站在门外的结果
因着“浪哥”的固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首先使自己伤损,大儿子的站在门外不但使他的灵性受伤,也使他的肉体受害。因为生气的本身就是拿别人的过失来伤害自己呀!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求神扩展我们的心胸,能海纳百川。其次使弟弟伤痛,“浪哥”称呼浪子为你的儿子,而不是我的弟兄。打落水狗乃人之常情,但我们怎样以这样的想法对家人?俗话说:“兄弟如手足,无以替代”。主耶稣之对彼得,巴拿巴之对马可都是很好的例子。更是使父亲伤心,当小儿子回来的时候,大儿子作为哥哥不但不高兴,不但没有作为哥哥怜悯的心肠,反而因为爸爸款待弟弟而生气,这是何等让父伤心的事情呢。令父亲最伤心的是,他得回了小儿子之后,竟又失去了大儿子。在这比喻中,两个儿子的罪是一样的深重,并且大儿子比浪子更令父亲伤心。愿我们能体恤父神的心肠接纳更多悔改的罪人,使神家充满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