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飘过一朵哭泣的云,凄凉的风吹皱了汨罗江,一叶扁舟载着屈原的“天问”泅渡。
汨汨江水,流淌着诗人千古绝望的歌唱,流淌着仁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流淌着志士不畏暴虐的悲壮!
屈原纵身一跳,告别了人间,而江岸却不肯离去,汨罗江的每朵浪花都是一个个吃力的“问号”——谁能将悬疑两千多年的“天问”打捞上岸?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虽出身于贵族,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以整个生命熔铸成就宏伟的诗篇。
屈原在《离骚》中,批判黑暗污浊的现实,并以驰骋奇特的想象,上天下地,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天问》更是屈原的巅峰之作,表现作者的历史观和自然观。不仅仅具备文学上的“美”,思想上更是超出了“艺术”的范畴。
一位两千多年前的诗人,突破时代的局限,对当时流行的宇宙观提出质疑,向着天发问。
尴尬的是,屈原所问的,直到今天,似乎依然还没有找到答案。屈原的疑问,可曾给我们这些后人一点点的心灵触动?
屈原曰:遂古之初……孰初作之?
普天之下,有谁能做这样的发问?又有谁何曾停下脚步“问一问天”?
屈原问天: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并没有人回答他。
屈原问天:“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他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启示:
是谁“将北极铺在空中,将大地悬在虚空;将水包在密云中,云却不破裂。在水面的周围划出界限,直到光明黑暗的交界。”
屈原问天:“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造?”
他并未在“旋风”中听见上天的回答:
“你若晓得就说,是谁定地的尺度,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
屈原“天问”,长歌当哭,只能陷在困惑不解、茫然无措之中。因为屈原的疑问,没有人能够作出回答。
有谁能心明眼亮,洞察万事呢?
早在屈原“天问”的一千二百多年前,就有一本古书回答了,但没有人在汨罗江畔告知与他,因为这远远超出那个时代的认知。“上下求索”的屈原,也就无从得知天地万物的由来。
如果屈原明白真相,他或许就不会因自己无力改变世道而选择投江。
屈原愤世嫉俗,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绝望透底。他看不到生命的源头。
忠贞不渝、为国之衰亡而投江殉国的先贤屈原,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那位因爱而哀鸣,为亡国而流泪的耶利米。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丹阳秭归。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
身为楚国士大夫,原本深受楚怀王器重的屈原,却由于奸佞当道,谗言佞语,被楚怀王流放。屈原高尚的人格,成了羞辱;爱国的行为,成了罪过。
屈原的初衷或许不是想做一个诗人,因他的骨子里是一个思想家。他有一腔爱国热情,可惜无用武之地。他遭人陷害,受王猜忌,明明直谏国之弊端,不但不被采纳,反被任意踩踏。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国破家亡之痛,民不聊生之苦,屈原悲愤填膺,仰天长叹……五月初五,在万般无奈之下,写下绝笔《怀沙》,抱石投身汨罗江。
历史嬗变、时代变迁,屈原投江殉国的民族英魂,仍投影在汩罗江的江面,铭刻在江岸的礁石上。
他眼睁睁看着楚国衰败,直至楚国灭亡。他没有选择回去苟且偷生,而是选择投江自杀。
耶利米,公元前627年出身于耶路撒冷。他是犹大国灭国前最黑暗时代的一位先知,被称作“流泪的先知”。他知道犹大国悖逆天意所注定的悲哀命运。
耶利米,经历了南国犹大最有作为的约西亚王宗教改革的大复兴。但约西亚英年早逝,随后掌权的四个王都行上苍眼中看为恶的事。
上天呼召耶利米向百姓发声,让犹大王及百姓悔改。
他的忠言为王所逆耳,深恶痛绝,为他的同胞所痛恨、所攻击、所排挤,所弃绝,以至于遭受逼迫、鞭打、监禁。面对百姓的罪恶与将临到的惩罚,他痛哭流涕,悲悯至极。
当巴比伦大军攻陷耶路撒冷时,耶利米看着他的预言应验:圣城被攻陷,圣殿被焚烧,国家沦亡,百姓被掳……
耶利米后来在异国殉道。
人的生命,上苍所赐,藉父母所生。然而,一个历经沧桑的生命,一个被风雨、磨难触摸过的生命,本能够发出炽热的亮光,而屈原却抑郁沮丧,轻生厌世,生无可恋,投江自尽,以死来表明他的绝望和抗争。
耶利米流泪活着,他敬畏天,敬畏生命!耶利米虽哭泣,但却有盼望,为盼望而活着。
一死一生,让我们看到,有信仰,才有盼望。
屈原的死,让人们失去的是指望;而耶利米活着,不断地告诉百姓要顺从天意。
屈原失去盼望,因为他的眼前看到的只是黑暗;而耶利米虽坠落黑暗,却看见光明,因他注目的是天。
屈原和耶利米,同是忧国忧民,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遭遇,同样遭遇恶人逼迫,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绝望来自人,盼望却在乎天。人类,如果不能找到自己存在于世界上的真实意义,不能相信且恢复与天的关系,那么,我们无论怎么活着,都是虚空的,怎么“上下求索”,都是没有出路的。
人内心对生命对世界的不安与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无法得以安息。
人把目光仅仅盯在人和有限的人生中,而有信念的人的眼睛,却紧紧注目着天。《天问》所有的答案都写在天上,那里写着道路、真理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