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化习惯众多,不少更渗透至管理层面,诸如喜欢饭桌会议、「拍膊头」以人际关系处事、卖人情债等,而这些文化亦不自觉出现在教会,成为华人教会特有的次文化。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於六月十一日主办牧养沙龙,主题为「教会领导与发展:华人文化是助力还是阻力?」。由加拿大怀雅逊大学管理学终身教授陈孟贤博士主讲,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回应。
陈孟贤博士认为:「文化就是生活方式以及背後的价值观念。」他指不同民族在管理策略上都因各自的文化而有所差异,例如美国人决策快、执行慢,因为他们权责清楚;而日本人决策慢、执行快,因为先疏通和摆平异见。陈博士提及五个经典管理学的向度,可以有助教牧更有效分析机构文化:一是个人主义相对於集体主义;二是权力的距离、阶级观的轻重;三是对不明朗因素的回避;四是阳刚气与阴柔气的对比;五是长期还是短期的视野。但他明言:「我个人是怀疑此着名架构的,我认为由当地学者着作作为出发点更有效,局内人看得深入,过分重数据反而有点肤浅。」
他针对华人文化特质与中国式管理作出研究,他指华人文化重集体重於个人权利,特别喜欢在饭桌谈判上以「暗示」作出重要决定,他笑言内地有一说法:「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最重要事不开会。」除此,他还说:「华人教会明显对领袖有更高之道德要求,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领袖个人要修身是基本的要求,这是好还是不好?」
他续言,华人教会多以家长式控制处事,普遍平信徒尊重权威、层级分明,并且强调顺服,直言:「教会的潜台词是先看身分,这种文化容易扼杀人才,例如组员分享观点被组长反对,事实可能是组长无见地,最後令组员灰心离开,领袖不能接受阶级低的人有异见,这是十分大的问题。」
他认为华人文化对於教会同时是助力和阻力,可以正面也可以反面,但认为文化是一面透视镜,可以帮助信徒从文化的角度看教会危机,然後在手上应用,灵活处理。但他最後提醒文化只是其中一面透视镜、角度,并不能解释所有事情,亦要小心处理因属灵而生的问题,他说:「过於谈及爱心、失去程序公义、问责性等教会次文化的问题,有时候破坏很大。若然一个员工不称职,处理上却只谈爱心,影响的是其他人的士气,对员工本身亦未必好,调整岗位未尝不适合。」
胡志伟牧师回应时指:「文化没有好或不好,只有适不适合。」他认为香港的文化夹杂中西方,例如有中国文化阶层式的观念,西方文化的效率。而文化会影响组织的行为,他笑言牧师工作「公私难分」,下班仍要接电话、探教友;又举例中国人讲关系,会因关系开会前谈好共识,反之可因程序公义的问题反口,影响结果。
上一篇:从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谈教会中女性的角色 下一篇:教会需提高环保意识及行动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