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件事对基督徒而言,站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因为我们有一本世界最畅销的书─「圣经」,而它是神的话,又被类比於食物(申命记八章3节),所以需要像食物一样定期摄取。除了这个主食外,牧者对於刚信主的人,开的副食就是「属灵书报」。圣经、属灵书报都是为着「灵命」的成长,那麽信徒如何看待身边每年不断刊印的书籍呢?这问题似乎少有人触及。
如何看待浩瀚出版书籍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统计,美国以每年328,259册新书拔得头筹,值得惊奇的是台湾以每年43,309册排名全球13,但是美国人口是台湾的15倍,以人均出版来看台湾反而是美国的两倍。虽然,着书多和读书风气未必完全相关,我们还是值得想想基督徒怎麽看待周围浩瀚的书籍。
当过四任英国首相的William Gladstone活到88岁,一生读书超过两万册,假设他从八岁开始读书,平均一个月要读20本书,一般人能够一个月读一本书就不错了,以此推估1000册大概是一般人一生的总读书量上限。
圣经传道书十二章12节说:「着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大体是不错的,因此我们更要斟酌有限的精力该读什麽书,有些人的态度是只读属灵书籍,其他世界的书一概不读,另一种极端是跟着排行榜走,来着不拒。
若我们想要转化这个世界,我们就不能用这样疏离的态度。个人提供两个切入角度来看待非属灵书籍。第一种是从中找到圣经的注脚,找到支持圣经的观点,第二种是了解一般人正在关心的议题,找到与人对话的切点。
两种阅读态度转化世界
先说第一种,圣经不是一本讲解任何学科精细的课本,但是却概括地揭露创造的重要事实。过去,教会对圣经的字句作过度延伸的解读,以致於对科学实际的观察感到极大恐惧。例如认为哥白尼以太阳为中心的行星运动模型,抵触了圣经,甚至哥白尼为了怕教会迫害,直到临终前才出版他的学说。
事实上,圣经从来没有说地球应该是宇宙、甚至太阳系的中心,人自己过度解读,用自己的方式护卫圣经,反而造成更多的反感。
反之,在1973年哥白尼500年诞辰的纪念会上,天体物理学家布兰登·卡特提出了人择理论。大意是说虽然人类所处的位置不一定是「中心」,但是确有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地位。
例如,若某些物理常数稍微改大或改小一点点,在物理上看都没有什麽不可以的理由,但是却会让人无法在宇宙中产生。所以这些常数之所以是目前看到的样子,就是因为若不这样,人就不可能会出现在宇宙里。
认识神与认识人的桥梁
科学的演进让我们看到更多关於自然以及生命的奥秘,虽然这些书籍的作者不是基督徒,甚至他们会把观察到的事实,归因於创造以外的原因,例如演化。但是他们的辛勤研究,确实提供了我们大量的客观事实,我们从其中都可以看到创造的奥秘,他们都算是圣经的注脚,让我们看懂之前看不懂,或者纠正我们对圣经很粗疏的认识。
其次是第二种,新书虽多,但是抓住大家注意力的却只有其中少数,这刚好让我们看到目前人们最常谈论的话题。这些书籍观点有的提供我们与圣经类似的观点,我们可以因此拉近与人的距离,有些的观点确实不合宜,这样也提供我们一些批判的角度。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看非属灵书籍,我们总是找得出可以帮助别人认识神的桥梁。
上一篇: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娶或嫁错人了? 下一篇:给今日牧者 异象勿成野心避免神格化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