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福建神学院调研基地暨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在福建神学院隆重举行。来自政界,教界和学界二十多位人士与神学院近二百名师生参加。
一个神学院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调研基地,这在中国还是第一个。这说明了以岳清华院长为代表的一批神学院领导的远见卓识与脚踏实地。有相当一段时期,学术界与教会界没有多少来往,现在,来往稍微多一点了,但还不普遍,也有一些人有不同看法。其实,中国基督教教界的人才培养远远跟不上需要,从质上和量上都是如此。在学术成果上,学术界也走在了教会界的前面。这样,教会界从学术界借力,寻求支持与支援,是明智的做法。但不少地方的教会和神学院还没有完全架子,对学术界的接纳还不够。当然,也有些地方的教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福建神学院的领导能够向学术界伸出热情的手,对他们表示极大的尊重,也高度评价他们的学术成果,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们有心也用力。
福建神学院师生
牧师与学者的握手也还需要背后政界的推手。在今天的中国,需要整合各方面力量,才能够做成事情。
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我也听到了一些别样的声音。
但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去揣测与质疑,而是面对现实,大胆地往前走。
后面是对嘉宾发言和学术报告的摘要记录。
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所长卓新平致词:
我讲三句话。福音、福气、福地。
福州,就是有福的神州。神州大地处处有福。
福音。学术性,研究性,中国特色。
福气。
赶上改革开放好时光,还有国家与社会对宗教支持。
福地。
基督教要接地气。
福气洋洋,兴高采烈。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张风雷教授致词:
人才培养是宗教最基础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开始宗教人才培训,有为期四个月的培训,也招收硕士生。
国家宗教局赵宗海司长致词:
我说三句话。
坚持中国化路线。
要后来居上。
以后神学院达到标准,可以向全国招生。
在福建神学院的学术报告
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陶飞亚教授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实体宗教结构角度的思考
引导的力量与被引导的力量。
基督教四次入华资料数据库。基督教中国化的一个基础。有18000多条,超过了道藏与四库全书。
相适应需要有制度。
实体宗教。
内层:神学,宗教情感,宗教行为活动,宗教制度礼仪,宗教场所。
外层:直接服务,社区服务,地区服务。
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张力。通过非超自然的方式体现对社会的价值。
在听得见,摸得着,看得见的社会实践层面呈现。
熊希龄的香山慈幼院,天主教在这方面做了许多。
狄考文1860年进入登州,办学。教会在中国医疗方面的投入最大。
社会福音派。
耶稣家庭。倾向相反。
朝鲜战争使教会教育与医疗并入了社会。基督教失去了面向社会的直接平台。
港台教会的慈善事业做得比较好。
社会服务不能直接增加信徒的人数,信徒人数的增加也不能直接导致社会影响的加大。
信徒的道德要比普通人高。犯罪率较低。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