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的弟兄姊妹惊呼:“流于形式,失去敬虔的实质,或是成为社会团体组织的一种,这就成为世俗化的教会!这是非常可怕的!”
首先弄明白:哪些教会是“世俗化”的?那些教会是“非世俗化”的?这里没有任何权威机构、没有任何权威人士可作出界定“世俗化”教会与“非世俗化”教会的标准。耳闻信徒沸沸扬扬之言,像是比较地轰轰烈烈地人多、吹奏演唱基本功强者的教会,便是与“世俗化”沾边了。
我想,这样的教会即使有点世俗化,并无大碍。更谈不上“非常可怕”的境地。大使徒保罗说:“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哥前9:22)这是启迪我们要有智慧的很有意义的一段经文。
一开始,有不信的人目睹教会气势宏大,诗班的赞美歌声悠扬嘹亮,有兴趣坐下来看看、听听,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一个切入点,有人就是因为这样的诱导信了耶稣的。我在北京崇文门教堂聚会几次,信徒多,不能随便进去,须排队。一上午四场聚会。发现有很多信徒是高等院校的学生,这使我倍加激动。每一次聚会,自己深感圣所的庄严神圣、诗班的美声旋律以及所领受的讲台信息的纯正,都胜于边远地区的基层教会。可是,这样的教会也被边远地区教会的人评判是“世俗化”的教会。我不敢排除该教会有世俗的思想理念和表现形式,因为世上的教会没有一个是完全的。关键是自己的心态、动机和领受能力。只要不是怀着偏见来这里聚会的信徒,聚会以后得到的正能量是显而易见的。类似这样的教会,都被一些信徒指斥为世俗化。实在是“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因为说这样话的人根本就没有到过大都市像崇文门这样的教堂聚过会,却遑论城市的教会是“世俗化”的。
其实,在这样的教堂聚会,没有什么可怕,只会拣选更多的人认识耶稣。如我的一个邻舍在黄河一隅的小小县城多少年不信耶稣,去了北京住下后,很快就信了耶稣;而且她信得很好。至于“流于形式,失去敬虔的实质”,还是人的问题。无论哪一间教会,都有“流于形式,失去敬虔的实质”的人。
当然,被异端所控制的教会,应当高度警惕。这样的教会,似乎没有世俗的东西。因为其间的所谓圣灵充满的现象,完全超脱了世俗人的理性、观念和智慧,倒像一帮精神不正常的人所为。其实,一个真正有生命的基督徒,应该是被世俗的人认可的更有理性、更有智慧、更有规矩、更有道德、更有爱心的人。顺服和随和,并不等于世俗化,更不等于同流合污。过圣诞节,邀请政府统战部和宗教局的官员来教会看看节目、吃一顿饭,也被看作是“世俗化”的表现,是一种封闭僵化的办教方法。这样做,只能是作茧自缚,坐井观天,使自己的教会更加边缘化。说得再浅薄一点,连一般的人情世故也不懂。其实,和不信的人包括政府官员搞好关系,绝然不会影响自己的信仰。反而使自己纯正信仰的真谛影响着不信的人。如一个宗教局长和一个教会的几个同工接触了几次,认定了一个姊妹信得好,说她很谦虚。也认定了一个姊妹(领袖)太骄傲,说她不行。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看来,有理性的世俗的人对我们信仰基督的生命大小的客观标准,和我们的看法基本一致。恰恰是这个很骄傲的领袖最乐道“世俗化”的问题。甚至认为现今教会“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世俗化”。以愚之见,现今教会做可怕的是过分地看重了名誉地位,生怕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这才是“世俗化”的糟粕在教会最顽固的存在。
不妨认真地观察、分析和研究,那些最怕“世俗化”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与时俱进,其基督生命不是很大、治理教会能力不是很强,生怕自己的名誉地位受到时代的挑战而战惊。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有人在教会得不到高举自己的机会,便拉了一部分信徒,离开教会,另立山头;人数不多,却自称脱离了“世俗化”,贬斥人多的教会“成为了社会团体一种”,“流于形式,失去敬虔的实质”云云。
说得不乐观一点,有教会确实世俗化严重,但对于真心实意信奉上帝的人来说,不会受到多大负面的影响。这些信徒多半是普通信徒,他们来到庄严肃穆的圣殿,认真地听道、虔诚地读经、恒切地祷告、甘心地奉献,是被神所悦纳的。这才叫不看环境不看人,专心致志仰望神。他们不了解教会的内部情况,不听闲言碎语,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判断教会的领袖,只是正面领受正能量。“世俗化”对他们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