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 net news

聖訊資訊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全部資訊 觀察

在苦难中,屈原自杀了,约伯却勇敢突围

2015-06-20 11 作者: 发布者:  来源:
  • 收藏
  • 管理
    2722 字体【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划龙舟,人们很难想象,几千年前的屈原,在生前经历了怎样的困境。屈原之死代表了很多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的破灭以及无法挽回的悲剧,对比之下,圣经中的约伯,同样遭遇坎坷,但最终因为信仰,走出困境,开创新的格局。

    没有希望的道路

    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的楚国已国势衰微,楚怀王在位时,屈原在内遭遇佞臣排挤,受到楚怀王冷遇,襄王继位后,屈原遭受的迫害日趋激烈,放逐江南。公元前,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终感无力回天。五月的某一天,他独自来到汨罗江。做出这个决定,无人知道屈原经历的思想挣扎,但又能如何?一个人与一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大多数以这个个体的悲剧而结束。他只有选择这条唯一的道路。

    这条路,也是所有对地上的国绝望之人选择的路。文革时投湖自尽的老舍,民国时自杀的王国维,均在此列。

    他们的梦,诉诸于地土。

    此时的江面,平静无波,注定承载诗人的一腔热血。绝望中的屈原,无力回首这一生的路,曾经的爱与恨,对家国天下的抱负,显得如此乏力。他穷尽一生,为国家,为他所热爱的诗句,为他理想斑斓的梦。此刻,竟无法逾越这艰难的一关。

    屈原含恨投身汨罗江,打破了原本平静的江面,也震醒了所有寻梦者的梦。

    我们的梦,何时醒来?

    无法排解的忧闷

    两千多年来,屈原被注解为爱国主义诗人,但其实,在他投江的那一刹那,地上的国在他摇摇欲坠的心灵中烟消云散,天上的国,也并没有在他生命中成形;屈原也被注解为浪漫主义诗人,但其实,在他一生的经历和生命体验中,从来没有过浪漫元素。

    屈原带给中华文明的卓越贡献,不在乎他华彩绚丽的诗篇,也无关乎死亡的壮烈,在于他赋予中华文明问天的精神向度。

    他以开阔的笔法,写道: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译成白话文,则是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整篇《天问》,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173个问题,荡气回肠。令人们匪夷所思的是,这些提问固然很好,足以展示他广博的精神世界,却并没有提供答案。

    比如开篇,屈原在睿智思考中,已洞察了整个宇宙的来龙去脉,他没有直接引入创造的概念,而是在含蓄地提问中,引导读者思考如此富有秩序的宇宙背后,定有一位比宇宙本身更伟大和智慧的导引者,祂安排和创造了这一切。

    如果按现代心理学分析,写作《天问》时的屈原,心理状态已极为焦虑。他终生为这些问题所困,外加政局变动,内遭奸党排挤,个人前途未卜,双向压力,促使屈原做出了相忘于江湖的决定。

    在屈原另一部政治抒情诗《离骚》中,他的焦虑、困惑、痛苦,体现得更淋漓尽致。如果说,《天问》展现了屈原对的理想高度,《离骚》则将他拉向这个与相去甚远的黑暗现实中。他找不到救赎的道路,无法调和天与地之间的矛盾,以至于精神长期处于苦闷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并不是唯物主义者,若干资料显示,屈原生前曾参与巫术。在《离骚》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传说,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交织在一起。

    可见,历史上绝对的唯物无神论者是不存在的。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个体前途,或家国未来,总有仁人志士采取占卜形式,来测吉凶。这种不以真理为归宿,不以真神为可敬拜的,在更为久远古老的希伯来文明中,是绝对被禁止的做法。因为人类有限的智慧,并不足以认识更高层面的智慧,也不足以驾驭三度空间之外的存在。那个不属于人类的智慧,决定了是祂主动向人类说话。

    有一种相通的惊奇,当他求问时,他也在求问;当他受苦时,他也在受苦;当他投江时,他也想过自杀。不同的是,他求问时,有天之外的回答,他受苦时,有来自永恒智慧的光照与安慰;他想轻生时,却有朋友远道而来,展开一场对话。

    后者,就是约伯。

    从苦境中转回的约伯

     

    人们对约伯的认识,是通过旧约圣经的《约伯记》。《约伯记》开篇,令所有人类的英雄楷模黯然失色,因为约伯的正直和良善,是建立在对上帝的敬畏上。约伯敬畏神,远离恶事。这里的恶事,绝非人类的善恶标准,而是神在整本圣经中所设定的善恶标准,如果没有神对善恶的标准,人甚至会失去善与恶的辨别力。

    正是这样一个人,连番遭遇苦难,其中有上帝的干预。他从原先的富足,变为贫穷;从样样都有,变为一无所有;从自信,变为自卑……

    和屈原的《天问》一样,约伯在苦难的境遇中,发出了对天的追问。与屈原不同,与中华文明不同,约伯以及他背后的希伯来文明,对耶和华上帝的信仰由来已久,在他们的观念和生活细节中,处处可以看到因对上帝的信靠而产生的全新风貌。

    尽管在这一角度,约伯看似比屈原优越,至少,他已经寻索到那个天背后的主宰,但遭遇苦难的约伯,同样产生过自杀的念头,甚至咒诅自己的生日。

    阅读《约伯记》,处处可体会到约伯真实的心灵挣扎。他与三个朋友争辩,但约伯的三友自认为已经认识上帝,按传统宗教的观点定义约伯的遭遇,认为是他的罪带来的苦难,但约伯记开篇,描述了约伯是真正敬畏神的人,他自己也难以想通,更从朋友那里得不到任何帮助。直到上帝在旋风中向约伯说话,一种全新的视野被打开了。上帝以祂的威严和权能,使人类包括约伯的道德和自义被瓦解;以祂的智慧和公义,使人类包括约伯的苦难得到新的解释。

    一种以上帝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产生了:义人为何受苦本质上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世界如果有一个义人,那么上帝的义就全然废除,当人们自以为义的时候,恰恰最远离上帝,甚至在上帝那里,苦难本身也无须发问,因为上帝差遣祂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以十字架上的悲剧,参与到人类最惨痛的苦难里。祂在十字架上,与人类的所有境遇认同。

    从自我的层面,转移到上帝的层面之后,约伯的思想境界和生命境界,被彻底更新: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约伯的简短祷文,瓦解了人类的雄心壮志,瓦解了所有诗人和君王的家国梦想。苦难过后,上帝仍赐福约伯,比先前的更多。

    走向约伯的上帝

    屈原的时代已经久远。他死后,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他,端午节由此而来。但人们是纪念他的死?他的爱国?他的诗篇?或是别的什么?恐怕没有一个人想过这个问题。与屈原同样的自杀现象,在几千年后的当下中国社会,仍然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大致相同——无非是对社会的绝望、对生存的恐惧、对生命的倦怠、遭遇人际关系的压力,等等。几年前,人大博导于虹自杀前,写下绝笔《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这是当代中国知识界精英仿效屈原之死发出的

    我要评论

    
    全部评论(0)

    相关新闻

    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理事夏寒松医生助力第二批湖北台胞返台.. 2020-03-13 11:28:33
    编者按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理事、浦南医院国际医疗部副主任医师夏寒松医生,疫情发生以来多次成功执行航空飞行途中的医疗防疫保障任务,用仁爱之心护送同胞归乡之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医者誓言,彰显了基督..
    以色列严阵防堵新冠肺炎 入境无差别隔离、军方征召后备人员、关闭西岸边境.. 2020-03-12 09:12:34
    图/Shutterstock) 迄今以色列确诊新冠病毒(COVID-19)75例,3月12日起,以色列实施「入境无差别隔离」措施,不论本国或外国人,入境一律必须进行14天防疫隔离;此外,与约旦之间三个入境关口,已悉数关闭。 无..
    国际代祷机构呼吁参与3.4全球遏止新冠病毒祈祷日 2020-03-03 09:42:23
    新冠病毒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所以需要全球教会以祷告行动,来呼求神遏止新冠病毒的蔓延。(图/Shutterstock)一项跨越教派、机构的祷告行动即将在美国3月3日(亚洲地区3月4日)展开,这项祷告的呼吁系针对目前蔓延..

    图文推荐 更多

    Powered by 聖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