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新高。为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央行在2010年12月25日宣布,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通常的定义认为,“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但从本质上来看,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恶性通货膨胀会扭曲相对价格结构,破坏社会信用关系,引发社会混乱。
宗教在历史上与通货膨胀有着不少互动关系。今天,抑制通货膨胀,依然可以从宗教中获得启示。
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数次发动对佛教和道教的迫害,通货正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当时,大量金、银等货币原料被用于制造宗教艺术品,包括佛像、供瓶、配饰等。钱币被大量熔解,导致了通货极度缺乏,铜大量囤积,物价滑落,结果造成了实物交换经济的盛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一些王朝就有计划地打压寺院经济,对铜制品课税。
16世纪,英国也出现了多次物价上涨,当时的基督教新教宣传家将其归罪于地主阶层,对之大力鞭挞,认为他们是“没有良心的人,完全缺少对上帝的恐惧的人,活着就好像上帝不存在的人!想把一切据于己手的人,一点也不留给别人,独自在人世的人,永远也不会满足的人”。这些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伦理判断和社会变革。
抑制通货膨胀是一件困难的事。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抑制通货膨胀和戒酒很相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地逾越成瘾的困难阶段。笔者认为,除了采取多种经济政策的“药方”外,适当地借鉴宗教的力量,也是有效的。
首先,宗教因果观有助于人们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几乎在所有宗教中,都重视并提出了自己的因果理论。婆罗门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本上都主张神创造了因果关系,好人离世后将上天堂,坏人则会下地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也讲因果理论,如《论语》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太上感应篇》中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等。究其根源,通货膨胀的出现是信用货币滥发造成的,只有真正地认识到这一原因,才能够有勇气、有决心关住货币的“水龙头”。如果缺乏这样的因果观,一味地指责通货膨胀是某些个人和阶层所造成的,则会误入歧途。
其次,宗教伦理有助于抑制人们投机逐利的贪婪欲望。在物价上涨时期,许多投机者会乘机囤积居奇,炒作各类产品,进而加剧扭曲了价格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急需人们克制贪婪之心。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指出:“个人的俭朴和良好的品德……从经验来看,在多数场合下,不仅能够补偿个人的挥霍和不道德,也能补偿政府的浪费。”而宗教伦理在培育个人的良好品德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几乎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寻找超自然力量或“神”的存在,这正是个人实现自我控制、克制贪婪欲望的有力武器。
最后,宗教认知能帮助人们克服对恶性循环的恐惧。通货膨胀会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使人紧张,担心生活水平下降。当担忧转化为恐惧后,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就会迫使人们抢购物品,进而加速了货币的流动,直到物价进入恶性循环的通道。事实上,在多个宗教中都论及到了恐惧的本质以及关于克服恐惧、保持平和心态的认知和良好做法。在全球经济形势不稳、物价变动较大的时期,借鉴宗教认知,无疑有助于人们克服恐惧心理,改善决策行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