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宗教礼仪运动
基督教崇拜仪式的革新
在十九世纪,英国国教与路德会经要求恢复原有的神学理论与崇拜仪式。这种需求,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更为强烈,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受了[新改革运动]的影响。在改革宗的神学家巴特的带领之下,教会再一次回到尊重圣经无上权威,并开始恢复宗教改革时的崇拜仪式,有些甚至开始装设新古典的管风琴。结果形成了三种传统:使徒的传统、中世纪的传统,以及十六世纪宗教改革的特徵。例如:圣公会与路德会恢复的公祷书及德文弥撒中,仍具有的福音派一些特性。圣公会甚至使用旧有的崇拜仪式,在讲道之后念使徒信经,在聚会开始时,唱荣耀经。
崇拜仪式改革运动,除了改变崇拜的用语、音乐、动作,以及与圣餐有关的形式,同时也引起教会对象征记号的兴趣,如服饰、教堂设计与家俱等。有些教会采用使徒时代,所为[家庭教会]的设计,教堂呈圆型,围绕放置在中间的圣餐桌。当时在芝加哥,有一间新盖的路德会教堂,屋顶的形状如同大帐篷,令人想起古代以色列人敬拜的会幕,教堂内的祭台盖在石头上,象征加略山。附近还有一间小教堂,在教堂里开了一条水渠,目的是要提醒会友:凡祈求耶稣的,他必赐下活水。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教会音乐专家认为,充满浪漫主义的十九世纪,未曾产生过什么好的教会音乐。为了配合一九O三年,教皇所公布的一文内容,罗马天主教会的音乐,回归到客观的一面,好恢复葛利果圣歌、复音音乐(而不是浪漫派的主音音乐),以及古老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音乐风格。教会只能采纳符合音乐史中所谓[高艺术]标准的音乐作品,正如戴维森在《美国基督教音乐》以及亚吹顿的《崇拜音乐》所提到的。
崇拜仪式改革运动,对于不注重仪式的教会,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美国长老会于一九七四年出版的《崇拜手册》,其中圣餐聚会的程序,就是引用从前加尔文所设计的,加上早期教会圣餐聚会的形式。仪式的用词,甚至引用加尔文于一五四二年制订的日内瓦仪式。诗歌的部分,附上传统弥撒曲中的慈悲经、荣耀经、信经、
1
圣哉经与羔羊经,目的是为了必要时可以选唱。
或许有些福音派的信徒会猜想,自己是否受了崇拜仪式运动的影响?下列几点可以作为印证:
⑴不管是否符合神学的意义,总盼望教会建筑与设计,愈来愈独特与典雅。
⑵发展一套更完整的崇拜仪式,提供会众更多参与的机会。
⑶增加守圣餐的次数。现在许多福音派教会,不是每季,乃是每月守一次圣餐。
第二讲:崇拜的意义
1.崇拜的基本活动
崇拜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活动。安得希尔说:崇拜,不论是什么种类和等级,都是万物对永恒者的回应,因此崇拜最基本的活动是启示与回应。就我们所能了解与达成的,崇拜应该先有神完全的启示,启示的行动及他的旨意,然后才有弟兄姊妹对神全人的回应,包括身体、情绪、智慧与意志上的回应。下面是崇拜中启示与回应的活动。
启示 回 应
神是谁 藉着神的恩典与众信徒的敬拜,我们成为何等的光景
神为我们在过去、现 我们如何在崇拜及生活中,表明我们是他的门徒
在及将来所要作的
神对我们所说的 我们藉著赞美、认罪、奉献、感恩与祈求、对神说话
神可以藉著崇拜中的任何一个项目、话语或象征记号(如:音乐、其他的表演艺术,以及动作)向我们启示。我们可以藉著话语(有时藉著歌唱)及动作(如:奉献金钱,跪拜或站立,以及同守圣餐)向神回应。然而,我们要牢牢记住,真正的启示与回应,是介乎个人与神之间,而且要靠圣灵的工作才能成就。神与人之间的启示与回应,经常发生在崇拜的项目中(不论是遵照礼仪的,或是不在计划之内
2
的),但也有可能发生在崇拜之外。
2.崇拜的次序
许多教会认为,编排崇拜的原则,应该是[一致而无分歧]。如果主日早晨崇拜的讲道题目,是有关于[信心],那么所选的每一首诗歌,都要与这个主题目相关,如:《仰望羔羊》、《靠信心必得胜》,《所信有根基》。当然,这是非常合宜的,也是不能不这么作的,尤其是安排教会的大节庆,如:圣诞节、复活节、五旬节、或新年(参见下面的例子)等更是要如此作。但是,如果教会的崇拜程序,经常以这种方式设计,会给人一个印象,认为只有讲道与对信息的回应,才是崇拜的重心。有智慧的领会者也会想到,有时聚会的第一首诗歌(或许不一定与讲道的题目相吻合)、认罪的祷告,或为他们的代祷,诗班、独唱者的献诗(歌词的内容,不一定与当日的讲道一致)等,对某些会众而言,可能比讲道的信息更有帮助。
下面讨论一种为典型的[福音性的崇拜],又称为[传统自由的教会崇拜]。
第三讲:福音派崇拜模式
福音性崇拜
下面是为新年的第一个主日,所设计的福音性的崇拜。当中会众不必有太多的参与,而音乐只限于短歌、福音诗歌,以及传统的诗歌,因此这种设计适合新年开
始的崇拜。从这个程序看来,真正的崇拜,不一定要使用某一特定的仪式。
新年主日崇拜
话语的崇拜
属灵的活动 崇拜的次序
聚集 预备心敬拜神:报告事项,热悉新项目或诗歌,
欢迎来宾与弟兄姊妹一同参加聚会
序乐
3
赞美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