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鲁特维克‧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国作曲家1770-1827)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并不只看他所完成的,也要看他克服苦难的过程。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乐曲是哪一首?绝大部份的音乐家们都会说是「第九号」,即贝多芬的最后一首交响曲──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曲内的每个乐章都堪称杰作,更奇特的是在最后乐章,贝多芬将大型合唱引进了本已雄壮的交响乐。听众与演奏者一致尊崇这首交响曲,曾有几百个交响乐团录制它,更有千千万万学者钻研它。乐曲中流露无比的生机与喜悦,最后乐章的主题「欢欣!欢欣!我们敬慕你」是教会里赞美上帝时常唱的诗歌。
很讽刺的,贝多芬写这首曲子时,正值他一生中的晦暗期──他的听力急遽丧失,再也无法像一位大演奏家般地弹奏钢琴。虽然他以大交响乐曲而闻名,但第八号与第九号交响曲的发表相距整整十年(1814-1824)。在这十年中几位亲密的朋友及赞助人相继过世,收入亦跟着减少。加上他的胞兄逝世后,留下一个八岁、缺乏教养的侄儿卡尔给他照顾。接二连三的不幸事件使得贝多芬更加转向上帝,寻求安慰。
这位可怜的作曲家曾大呼道:「上帝啊!帮助我!你看我遭人们遗弃,因我不愿妥协。请听我祷告,纵使现在看似不可能,至少将来让卡尔能与我同住。」另一篇日记写道:「哦!上帝!我的生命没什么值得固守,请给我力量克服自己。」一八二一年他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上帝最清楚我心灵深处,也知道我必信守不渝地完成世上的任务。祂有一天必将我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最后第九号交响曲终于完成,可是贝多芬只能在心里听到那些乐器和歌唱的声音。而现实对这首音乐作何反应呢?会不会因它出自一位又疯又老的人而打折扣呢?当首演完毕,听众爆出如雷掌声,但贝多芬却背对着群众,无动于衷地站在指挥旁边。幸好一位女歌唱员注意到他的异样,才将他转向挥帽鼓掌的听众…。
贝多芬坚忍地面对身为音乐家最痛苦的不幸─耳聋。在那个时代,耳聋是种明显的残障,如果贝多芬想听得清楚,就需拿着一个既难看又难用的大喇叭状助听器,与现在的助听器迥然不同,那时一般人对于生理残障的接受度也不同于现在。当他在维也纳街道曳足而行时,顽童往往对着他揶揄嘲笑。贝多芬的世界是阴郁孤独的,软弱时,他曾写道:「我曾拥有完全或几近完全的听力,本来一个作曲家的听力就应该比一般人还敏锐,现在我怎能怪罪于听力的丧失呢?喔!我不能这么做!」
虽然活在耳聋障碍的痛苦中,贝多芬的音乐及思想却充满了有力的告白,他认为他神圣的天赋是创造者为帮助他面对许多困境而赐予的,他并没有被耳聋所引起的困扰与沮丧打倒;耳聋越严重,他的作品反而越深奥且精致。
一位朋友叙述贝多芬在预演「大公三重奏」时,那种竭尽心力的可怜情形:「任何人成为聋子都是大不幸,更何况一位音乐家,如何能忍受这种遭遇而不陷入绝望的地步?我终于了解贝多芬长期忧郁的原因。」
贝多芬的人生是忧郁孤独的;但他从未放弃在痛苦的深渊中寻找心灵的喜乐,并对这喜乐讴歌。他那超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觉得他是个不近情理的人;却使他更能发挥甚至扩张上帝赐予的作曲天份。研究他那些细腻又壮丽的晚期作品的人,会惊异地发现贝氏是用他的内心而不是耳朵聆听音乐。
贝多芬了解他属天的任务,曾在遗嘱里写道:「直到完成上帝要我做的,否则我不可能离开这世界。」在日记里一个简短的祷告道出他的心声:「不管如何,让我依靠你而结满丰盛果实。」「上帝啊,我到年老发白的时候,求你不要离弃我,等我将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将你的大能指示后世的人。」(诗七一18)
贝多芬认为他必须完成上帝给他的任务;我们不是也该如此吗?「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10) 」我们今天,让我们学习保罗─「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徒廿24)
人在任何困境中总是很难找到喜悦。最后晚餐时,耶稣给了门徒希望──能帮他们度过困境的内在平安和喜乐;同样地,如果悲伤、忧郁、挫折使你失志、不知如何再活下去时,就要求上帝赐你勇气与力量。若上帝要你完成一件事,不管多大障碍挡在你面前,你要相信祂必会引导帮助你度过难关,完成这件事。
在你的生命中有任何障碍吗?让我们学习贝多芬的坚忍,将这障碍变成助力,学习谦虚地向神呼求,我们就能得着上帝的平安。「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十六:33)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诗一廿六5) 在基督里我们是一群得胜者,让我们常向上帝欢唱!
亲爱的天父:
生活的困境几乎要压倒我时,请你紧牵着我,帮助我常活在你的平安和喜乐中。看似大山的障碍挡住去路时,请赐给我足够的力量及坚毅不拔的勇气,好完成你交给我的工作。谢谢你给了贝多芬这激发信心的见证,帮助我也能克服一切障碍,荣耀你名。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