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束橄榄枝
文/李凯
你的信我已收到好几天了,现在提笔给你写信。
首先谢谢你关心我的近况,现在我觉得生活有些充实。天热,我常在胡芦棚下,眼围内有花有鸟有蓝天,有书有诗……总之,我好像生活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
虽然未与你晤过面,但,从书信交往中我已感到你是很有见识的,从你身上我可以窥见当代青年的风貌。你说你准备写“青年与和平”的征文。是啊,你是有能力写的,也应该写。年想趁此与我交流一下,这也许是我也是青年中的一位吧。但,我的知识是贫乏的,而且“不在其位”故不敢“谋其政”。不过,我们只不过是信交,既然是这世界上的一个生命,理应“参天地赞化育”。
我只是略感到我们人类从古到今,一路上总是“吵吵嚷嚷”的在这背景下,人们对那趋于完美的信息便自觉不自觉地有所需求。——当人们用审美的目光去看古代陶器上的陶文时,发现其线条多是对称的。但,不知怎么的,人为地流血、毁坏、恐怖、勒索、争霸,总是与人类同行。人类需要和平,而中国人可谓历来爱好和平。
东方人把宇宙看为和谐体,这是合乎科学的。先秦墨家学派就是以反对战争,反对制造战争的社会因素而著称于世的。儒家的“仁爱”“和为贵”皆是以消灭战争,使人民安居乐业为己任的。我国反映战乱给人民所造成的各类痛苦惨景,表现对战争不满乃至愤慨的诗文不计其数,最有名的就是杜甫的“兵车行”了。我国许多皇帝以“太平”为年号,黄巾军也是出自“太平道”。宋代农民起义则是以“杀尽不平享太平”为目的。太平天国虽然为革命而斗争,却理想世界“无为而治”而不是互相残杀[见<<太平召书>>]。尽管古人没能使世界实现和平,但,和平的需求始终是存在的;和平的理想始终孕育不止。正如先辈孙中山所言:“中国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勤劳、和平、守法的民族。”他希望“中国永远保守和平的美德,并且要发扬光大”。[见《中国革命史》]
你是有所追求的,而且正处这个时代,你憧憬新天地,向往现代化。但,你会从这个世界中听到那使人不安的消息,诸如军备竞赛、新的战乱、种族歧视、政治压迫、霸权主义等,这给我们人类带来多少不幸啊。你体会到建设美好的生活,成就美好的事业,与不义、霸道、压迫、制造社会矛盾、丑恶现象是“名”与“暗”的对立。是啊,计划要走一百年的道路,如果没有和平与之同行,恐怕要延长时期了,甚至难以走下去。另外我认为,战争与趋向战争的因素,其罪行、残酷度,不止在于他们伤害了人的生命与财产,更主要的是它破坏了人类的爱;他拆毁亲情、破坏友情、扑灭爱情。我只感到我门的祖国和亲人已受了不少的惨痛苦楚。建设与和平,动静一如。
和平,在古希腊与和睦同义,但它常常是与公义并提的。时代与文化赋予了我们青年正义感。孙中山早就在他那个时代倡导“打不平的文化”“反霸道的文化”,追求以全民中平等“天下为公”的国际主义。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不能在黑暗中发展。所以不能只顾发展而牺牲“和平”的道德。“捍卫和平保障人类”的火炬应该永远高举,尽管和平的进程很艰难。
我们永远祈祷,有那么一天“将刀打成锄头,把抢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学习战事”。[<<圣经>><<以赛亚书>>二章四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和平之鸽将这一束“橄榄枝”刁到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