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年前,人们对教会最普遍的抱怨是他们对那些未信者不具亲和力,原因在於使用太多只有信徒才懂的基督教术语。今日的教会虽历经了长时间的调整,但目前看来,为了顺应周遭文化的变迁,教会似乎陷入了另一个困境,这是相当吊诡的。
当敬拜赞美成为演唱会?
现在,为了吸引更多数目的人群进入教会,教会的敬拜赞美使用了娱乐事业中最佳的声光效果,加上台上敬拜团所营造的兴奋感,足以比拟任何具娱乐性质的演唱会。在这种与演唱会相似的敬拜中,眩目的灯光布置、多媒体银幕和震耳欲聋的声响所带来的强烈感受,皆能轻易凸显人们内心对上帝属性的回应和感恩。
这些聚会的纯粹强度完全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激动他们当下的心境,使他们的身心随着音乐的旋律得以合一。听众们也许不明白所唱的歌词为何,却很容易认同这种律动。
有人意识到,在这样的聚会里,台上的活动似乎过多。因为在多数的娱乐形式中,观众的回应属於「隐私」,他们是被动的旁观者,他们的参与不须公开且极度个人化;而未信主的听众们可能并未意识到是在敬拜上帝。然而真理需藉由歌词来传递,好让敬拜深具信仰意义。
寻求市场吸引力vs.悔改为中心的敬拜
当人们有机会见证参与这样的敬拜时,他们会被一间聚会人数众多、极具生命力与活力的教会吸引。这样的敬拜赞美方式是兴旺繁盛的,吸引了各地众多的年轻人;然而,相对朴实严谨的传统教会崇拜却逐渐缩小、减少。今日的世俗和消费主义文化鼓励牧者们,要让信仰更具市场吸引力、更顺应文化、更多自我感觉良好、更少对自己的罪感到忧心,然而,更多以复兴和悔改为中心的敬拜却濒临式微。
自我成就感成为敬拜的目标,透过触动个人的情感以及思想圣洁、温暖和友善思维来经历神圣的信仰。毫无争议地,这项精湛的策略是成功的,且似乎为教会提供成长的引擎,它迎合吸引了许多非基督徒。整个社会的精神特质、视觉感受和活力充沛的音乐所展现出来的神圣感,引起了年轻族群的共鸣。
许多来到这些教会的人们是被各种不同的因素所吸引:小组、有活力的音乐、成人团契或特别看重家庭的聚会。在所有的狂热和活动之外,教会领袖或许应该提问一个问题:为了全面适应当代世俗和消费主义挂帅的社会,教会需付上多少代价?
当台湾的基督徒仍少於10%之际,现在并非是批评、抱怨,甚至是讥讽的时刻,教会应可受公评,但不应转移非基督徒对信仰的焦点。教会不应过度开放使用在大众娱乐中所呈现的世俗技术,否则仅满足了短期注意力的需要,且在敬拜时大量仰赖刺激人们的情感;如此,「敬拜的方法」不仅不能帮助人们在敬拜中遇见神,且成为势不可挡的焦点。
然而,信徒如何知道何时这种传扬福音的敬拜方式已远离了福音主题,且教会的使命也被妥协了?我们的消费主义文化已然赢得许多的教会,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基本上成为宗教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并加深了信徒自己的消费主义习惯,因为教会容许他们按照其喜欢的口味或功能去挑选聚会。在这种可多样选择的文化氛围下,教会为了因应更多不同信徒的需要,喘息着努力规划更多的节目。
活出圣灵引导的生活
信仰的大问题依然存在:这样的教会将带领会友走向何方?一个过度强调崇拜要能吸引各式各样人们的教会,将会为信徒建造哪一种基督教信仰?教会若针对个人的需要和型态来修改信息,易使人们按照个人需要来适应信仰;更有甚者,与其让福音来挑战我们,不如我们改变历史性的信仰来符合我们这一代的趋势。
当使徒保罗成为「向甚麽样的人,我就做甚麽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哥林多前书九章22节)之人时,他并未独创或更新信仰。他只说他所传的福音是:「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哥林多前书十五章3节)保罗所经历和尝试在初代教会中所点燃的转变,乃是根基於使基督徒的信望爱成为信徒成长起点的传统信仰。我们必须认知:至少,好的娱乐技术绝不能替代认真教导信徒,活出上帝独生子藉由圣灵所引导的神圣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必须牺牲个人以前的生活乐趣,或拒绝在我们文化中的特殊情况。在一个存在着虚假基督徒的教会和文化中,教会必须重新寻回真实的基督徒定位。柴斯特顿(G.K. Chesterton)写道:「我们长期的灵性和心理任务是去观看我们所熟悉的事物,直到我们对其再度感到陌生。」值得三思。
上一篇:妻子不能做的7件事情 下一篇:爱国之心与愚妄之行――基督徒要做有灵性智慧的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