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周三)晚上,莫愁路堂英文团契接待了四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朋友们,他们都是大学生读书会(嘤鸣读书会)"思奔"活动的参与者,"思奔"活动是由年轻大学生自主发起的一项在南京各处进行文化、宗教游学交流的活动。作为南京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宗教场所之一的莫愁路堂,是这群年轻朋友们游学活动中要参观走访的对象。莫愁路堂主任牧师李兰成牧师、樊蕾牧师、英文团契负责人王守禄弟兄、英文团契外国牧师和英文团契义工们共同接待来访的同学们。
李兰成牧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莫愁路堂的历史、南京市基督教的现状、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以及基督教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李牧师也向同学们讲解了教会在社会中的职责:礼拜活动、安抚和牧养会众、社会事工(慈善活动等)、神学思想教导。通过一番详尽的介绍和讲解,让同学们对基督教有了基本认识,通过了解基督教与现代社会的渊源和联系,明白基督教所宣扬的是积极正面的思想。
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李牧师提到早期传教士因为翻译问题和文化差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一些误解,例如中国的"龙文化",其实中国的"龙"与圣经中记载的"龙"、"撒旦"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未知的时候,我们单凭一些不完整的信息会产生冲突和误解,所以许多事物是需要我们不断去了解和认识的。李牧师讲到,当我们越了解圣经、越了解中国文化时,我们会发现圣经思想和中国文化思想非常适合社会理念,这也是李牧师在研究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过程中的领悟。
李兰成牧师为"思奔"前来的同学们讲解和介绍基督教
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也提出了自己对基督教的疑问,李兰成牧师为同学们逐一解答。
一位同学问到,基督教为什么认为每个人都有罪?李牧师回答说,中国有句古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基督教所指的人人都有的"罪"与中国古语中的"过"是一个意思,"人无完人",我们都有不足和亏缺,我们所做得都有达不到神的要求,这就是基督教所指的"罪".
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李牧师回答说,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按照圣经的教诲,人被上帝创造的时候是完美的,创世纪中记载,上帝看一切都甚好,"罪"是如何而来呢?是人受了引诱,与神的要求出现偏颇而犯了罪。"罪"的状态是"矢不中的",人所做的没有达到上帝的旨意,"罪"使人有了"亏缺",从这层面来讲,人的"亏缺"可以用荀子所讲的"恶"来作为解释。李牧师说,他个人并不赞同"人性本恶"的看法,李牧师提到,现在一些人认为"人性向善";墨子的"墨悲丝染"的观点认为人如白丝线在不同染缸中变成不同颜色,这个社会就像大染缸,人会因环境改变;孔子提倡"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来塑造,这些观点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于中国人"祭拜祖先"的传统,基督徒可以祭拜吗?李牧师回答说,基督徒不"祭拜",但是会用"纪念"来感恩纪念先辈的生养之情。基督徒不去"祭",而是通过"记"、"继"、"寄"来表达对先辈的尊重和伦常理念的遵守,我们是"记"住长辈先人的恩德,"继"承他们的佳行,"寄"希望天家得永生,等等。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我们也会采取一些方式来怀念我们的逝者长辈们,例如我们可以献花、扫墓、与家人团聚等,李牧师说,他不赞成基督徒采取不去参加丧礼的极端做法,其实我们是可以参加丧礼的,只是不烧纸、不磕头。中国人的丧礼中,将磕头跪拜作为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基督教是很重视"孝敬父母"的,在基督教"十诫"中的第五条诫命就提到"当孝敬父母",但是基督教所提倡的"孝敬"并不是体现在父母过世后,而是在父母还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地侍奉他们,关心他们,这才是基督徒要做到的"孝敬".
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基督教本土化的问题。李牧师回答说,基督教传入中国,经过了"三进三出"的过程,据可靠文献记载,最早是在唐朝,叙利亚传教士来到长安,翻译经典,那次传来是也一种文化交流。根据圣经的教导,基督教的传播是需要经过本土化过程的,"自传、自治、自养"的思想不是由外国传教士提出的,这也是保罗的传福音的路线,保罗传福音是在传到一个地方后,然后交由当地教会自己管理。中国现在的基督教发展,同样也是按照圣经的教导进行着本土化,但是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方面,我们仍需要不断努力着。
应同学们的要求,李牧师也为大家讲述了自己灵命成长的经历,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李牧师说,自己也仍然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勉励同学们,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认识和了解的事物,在学习中要去思考,对事物有认识和再认识,需要增长的不光是见识,还有思考能力。
1月24日(周五),莫愁路堂为大学生读书会的"闭营"仪式提供场地,在莫愁路堂副楼四楼举行"思奔"活动的最后一站。
上一篇:云南保山教会接待亚洲通国际咨询机构访问 下一篇:开封龙王庙教堂举行献堂庆典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