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麟阁系为抗战殉国的第一位高级将领,他生前虔信基督,至死都在颈项上戴着十字架的项链。
佟麟阁,原名凌阁,字捷三,1892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渡口乡边家坞村一个满族农民家庭。佟麟阁的父母都没有太高的文化,但他们深知知识对于个人及国家的重要,所以一直鼓励儿子多读书。面对动荡的时局,佟麟阁决心要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1912年,冯玉祥到河北景县招募新军,20岁的佟麟阁毅然投笔从戎,成为冯玉祥麾下的一名哨兵。由于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加之作战英勇,佟麟阁很快被提拔为哨长,后来又升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直至军长。
笃信基督,克己奉公
由于冯玉祥信仰基督教,并以基督的舍己精神来训导士兵,所以加入冯玉祥军部的佟麟阁有机会接触基督教。据佟麟阁的大儿媳马敬真介绍,他于1912年在湖北受洗,正式成为基督徒。
信仰基督教后,佟麟阁开始天天读圣经,并且收藏了多种圣经版本。他用基督的教导严格要求自己,一改旧军人的恶习,不打人,不骂人,不纳妾,为人极为和蔼。同时,他还用基督的教导带兵、爱兵。佟麟阁的家人说,经常会看到他跪在地上为国家及百姓痛哭流泪地祷告。
佟麟阁的母亲是农村妇女,原来虔信佛教,家中设有佛堂,常年香火不断。每当老人拜佛,只要他在家,就会站在母亲身旁,以示孝心,但当老人要求他也跪拜时,他总是和善地表示:“我信基督。”最终,老人被佟麟阁的行为感动,改信基督教,82岁时在教堂里领受了洗礼。
佟麟阁在信仰上的笃诚,得到了很多人的见证。冯玉祥在《模范军人问答》中这样评价佟麟阁:“他是一个极诚笃的基督徒。能克己,能耐苦,从来不说谎话。别人都称他为正人君子。平素敬爱长官,爱护部下,除了爱读书,没有任何嗜好。”
从严治军,爱戴百姓
1930年中原大战时,佟麟阁奉冯玉祥之命,在西安召集西北军旧部,并招募新兵,以建立新一军,巩固大后方,佟麟阁本人担任军长,并兼任第27师师长。
佟麟阁在西安积极练兵,但他的练兵方式却与众不同。他练兵时,首先向士兵讲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目的是培养士兵们的爱国精神,并鼓励士兵爱戴百姓。他经常对部下讲的一句话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他耐心细致地给部属讲“真爱民、不扰民”的道理。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不但不扰民,而且积极为老百姓服务,如修街道,植树木等,深得百姓拥护。
同时,佟麟阁也从各个方面去关心和爱护士兵。他以铁的纪律约束官兵,但他并非无情,而是有温情的一面,他经常提醒手下的官兵,要情同骨肉,亲如手足。
舍生取义,流芳千古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炮轰沈阳北大营,燃起侵略中国的战火。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时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民武装抗日。当天,佟麟阁、高树勋等14名高级将领联名通电全国,宣布响应冯玉祥的号召,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冯玉祥任命佟麟阁为抗日同盟军第一军军长,并代理察哈尔省主席。抗日同盟军成立后,对日作战节节胜利。然而,由于受到日、蒋双方的打压与扼杀,抗日同盟军于成立两个多月之后的8月5日被迫撤销。同盟军撤销后,佟麟阁深感壮志未酬,但又无可奈何,只身退居北平(今北京)香山,静候报国之机。
1935年12月,蒋介石在北平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任命宋哲元为委员长,以维护错综复杂的华北局面。时局混乱,宋哲元深感无力应付,于是连修3封书信,请佟麟阁出山,助其一臂之力。29军的冯治安、赵登禹、张自忠和刘汝明4位师长,亦联袂邀请他一同抗日。1936年春,佟麟阁就任29军副军长,并兼任抗日军事训练团团长,驻守南苑。
“七七”事变后,佟麟阁以副军长之职负责军事指挥,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兵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1937年7月28日凌晨3时,日军聚集10万以上兵力,在几十辆坦克的掩护下,突然从东、南、西三面向驻守南苑的29军发起全面进攻。可是,当时的29军,士兵只有5000余人,而且武器装备极差。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佟麟阁率领将士沉着应战,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与敌人周旋。在佟麟阁指挥部队向外突围时,腿部中弹,鲜血直流,但他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战斗,后不幸被敌机抛下的炸弹击中头部,当即壮烈牺牲,时年45岁。
佟麟阁殉国后,中国红十字会人员于次日在大红门外寻获他的遗体。佟麟阁的夫人及子女含悲收殓后,隐姓埋名,寄厝于雍和宫附近的柏林寺。寺内方丈因仰慕佟麟阁的爱国风范,严守秘密直至抗战胜利。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恤令,追认佟麟阁为陆军上将。1946年7月28日,国民政府又以隆重的国葬,将佟麟阁将军的灵柩从柏林寺移葬于香山兰涧沟的坡地上,并将西城区的一条街(南沟沿大街)更名为佟麟阁路,以示纪念。
1979年8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发出通知,定佟麟阁为抗日阵亡的革命烈士。北京市政府为佟麟阁将军重新修墓立碑,在1米多高的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抗日烈士佟麟阁将军之墓”11个黑色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