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 welfare portal

公益性综合门户网站

音乐与信仰的完美融合——20世纪的西方宗教音乐
2011-07-07 21 作者:班丽霞 发布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 收藏
  • 管理
    4021 字体【
    尽管西方音乐在某些观念和理论上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但真正孕育并影响西方音乐长达千年的文化则始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在17世纪之前的音乐历史中,宗教因素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早期音乐作为教会礼仪的附属和上帝信仰的表达,在仪式性与艺术性的冲突与融合中逐步发展,最终孕育出独具西方文化特质的艺术音乐。自18世纪下半叶起,伴随启蒙思想的传播和理性主义的兴起,基督教会在艺术领域中的影响力日趋衰落,曾经盛行数百年的宗教音乐体裁如弥撒曲、受难曲、经文歌、清唱剧等不再受作曲家青睐,歌剧、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艺术歌曲等世俗音乐体裁则获得了长足发展。时至今日,世界各大音乐厅的保留曲目依旧以这些体裁的作品为主。

      宗教音乐的发展并未断裂

      但是,宗教音乐在西方历史中的发展链条从未彻底断裂,各个风格时期均有杰出的宗教作品问世。在信仰危机最为深重的20世纪,仍有许多作曲家出于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执著地在创作中表达内心信仰的虔诚。如现代音乐的开拓者阿诺尔德·勋伯格,在其《雅各的天梯》、《摩西与亚伦》等多部作品中,传达先知意识、上帝观念和犹太情结。美国音乐学家戈尔德施泰因曾在一部名为《重塑摩西》的著作中,将勋伯格与卡夫卡、弗洛伊德共同视为20世纪的摩西,带领犹太人在欧洲旷野中寻找上帝应许之地。

      法国“六人团”的普朗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虔信天主教,创作了《G大调弥撒曲》、《圣母悼歌》、《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等一系列宗教作品。在《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这部歌剧中,女主角布兰奇在信仰的感召下,最终战胜对死亡的恐惧,与其他修女一起走向断头台。冷酷的铡刀声在修女们宣誓殉道的合唱中不断响起,合唱声部的数量随修女逐个死去而递减,但信仰的力量在不断积聚,并在音乐戛然而止的瞬间达到升华。在记忆中,每次在课堂上讲解和欣赏这段音乐时,都有很多学生泪流满面。音乐与信仰完美融合的艺术作品对听者内心的冲击常常难以估量。

      20世纪70年代后,先锋派背弃传统、标新立异的势头有所减弱,越来越多的作曲家重新审视古典音乐传统,以新旧兼容的创作方式寻求当代与传统的对话。爱沙尼亚作曲家阿沃·派尔特就从先锋派阵营中果断退出,转向称为“钟鸣”风格的宗教音乐创作,在当今欧美教会音乐领域有很大影响。笔者与派尔特音乐的首次相遇,是在法国导演戈达尔的电影短片《在时间的黑暗中》。这部只有十余分钟的影片将十组看似互不相干的镜头拼贴在一起,展现出20世纪人类种种不幸的死亡瞬间。但在碎片般血腥混乱的影像背后有一种奇特的统一性,有人说那来自创作者与欣赏者内心的悲悯与反思。但这并非全部,因为悲悯与反思既不足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也无力安慰逝者的灵魂,人们只能在时间的黑暗中求告苍穹。影片开头,一个孩子问老人:“为何要在黑暗中点燃火把?”老人说:“或许是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火把来照亮,用来驱走什么,带来什么……”当火光照亮孩子纯真的脸时,夜空中传来大提琴和钢琴的乐声,澄明、宁静,仿佛来自一个绝然相异的世界。当所有罪孽的瞬间都被时间的洪流淹没时,唯独它巍然不动,散发永恒而神圣的光芒。这首贯穿影片始终的配乐就是派尔特的《镜中镜》。

      派尔特曾因创作宗教题材的作品受到官方谴责和压制,80年代初被迫流亡德国。幸运的是,和很多杰出的流亡艺术家一样,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下,派尔特受艺术创作的拖累而背井离乡,但在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中,也能通过艺术创作实现精神的返乡。用同为东欧流亡艺术家的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解放的流亡”。定居柏林至今,派尔特先后创作了70余部宗教作品,许多听过其作品的年轻人曾在网络上留下大量评论,其中有一位写道:“听派尔特的音乐就像在寒冷潮湿的冬天点燃一堆篝火,温暖而明亮。”

      传达对生命的敬畏

      有两部音乐纪录片曾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第一部是由美国简约派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配乐的《失衡生活》(Koyaanisqatsi,1983年),有人译为“机械生活”,其实把片子的立意狭隘化了。片中有一对前后呼应的引子和尾声,画面是庞大的火箭发射升空,沉默的爆炸,渺小的残骸在太空中缓缓降落。音乐重复念唱片名Koyaanisqatsi,沉重而悲悯。这里的寓意很明确,即彻底失衡的生活只有一个结局——毁灭。主体部分的音画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呈现从宇宙旷野、沧海桑田到机械生产和现代都市的巨大变化,被工业发展所异化的人类与流水线上的产品呈现出相同的存在方式。

      另一部纪录片《天地玄黄》(Baraka,原意“生命本质” ,1992年)可看做是《失衡生活》的续篇,导演曾参与《失衡生活》的拍摄,形式上多有借鉴,但各种突破显而易见。音乐从机械的简约派改换为色彩斑斓的世界音乐,尤以不同民族与地区的宗教音乐为主。画面在原始宇宙、现代都市的基础上,增添了宗教、生态、战争等事关生命本质的内容。这部片子没有上一部那么绝望,构成前后呼应或循环的不再是毁灭,而是信仰。片中的佛教、犹太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土著人的原始宗教,虽在教义、仪式方面各不相同,但音画的拼贴、转换、穿插自然流畅,传达出在所有宗教信仰中,人对宇宙、神灵、生命的敬畏和虔诚息息相通。

      作者:班丽霞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全部评论(0)
    • 雁子广播:这位生命科学院士对生命的困惑告诉我们什么?在网上看见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一篇演讲:《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很有趣。施一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成..

      浏览:5559次 评论:0
      2021-03-19 09:09
    • 1944年的圣诞节,7个敌军狭路相逢在小木屋里,之后……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圣诞节。这是二战中最为血腥的一场战役。战役进行了一个多月,双方伤亡惨重。德军伤亡人数10万,盟军伤亡8.1万,美国士兵占95%以上,达7...

      浏览:5425次 评论:1
      2021-03-01 20:07
    • 引言今天是端午节,早上一起床便陆续收到主日肢体的端午节问候,倍感温馨。是的,谁不想往平安?尤其在2020这个特殊的时节,更觉安康的宝贵。一路走来,感谢天父,也庆幸自己还活着。当然,端午之所以被当成重要的节..

      浏览:8572次 评论:0
      2020-06-25 12:06
    专栏作者更多
    • 陈恩慧

      陈恩慧

    • 欧阳光

      欧阳光

    • 谢淑纯

      谢淑纯

    • 李艳凤

      李艳凤

    • 潘五一

      潘五一

    • 清晨

      清晨

    • 李启君

      李启君

    • 蔡宏强

      蔡宏强

    • 袁杰

      袁杰

    • 海夫

      海夫

    • 崔元荣

      崔元荣

    • 刘桂梅

      刘桂梅

    • 倪宏恩

      倪宏恩

    • 邵萍

      邵萍

    • 沈阳

      沈阳

    • 麦子谷

      麦子谷

    • 刘树鹏

      刘树鹏

    • 蒙悦

      蒙悦

    • 肆归

      肆归

    • 王玉根

      王玉根

    • 吴景旺

      吴景旺

    • 童天凫

      童天凫

    • 谢以斯帖

      谢以斯帖

    • 橄榄枝

      橄榄枝

    • 雁子

      雁子

    • 旷野雄鹰

      旷野雄鹰

    • 谢天恩

      谢天恩

    • 潜水荷

      潜水荷

    • 耶稣的宝贝

      耶稣的宝贝

    • 旷野牧歌

      旷野牧歌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调出圣网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Powered by 聖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