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听到不少关心中国教会的弟兄姊妹说,中国教会需要门徒训练、教牧培训,而近年才渐渐听到「领袖训练」这一词。这是因为不认同教牧同工是「领袖」?还是对「领袖」有别的定义?
对「领袖」概念的理解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谦谦君子来描述理想的领袖类型。既是谦谦君子,又那会自认为「领袖」?再者,中国教会强调的是主耶稣服侍的形象,强调的是「服侍人」的人子耶稣(参太20:27-28),而给人谦谦君子形象的年长牧者才会被教会内外接纳为属灵长者。中国教会似乎只有仆人而没有「领袖」是理所当然的。
中国教会很强调圣经根据。被视为正统的教导与制度,需要从圣经中找到实质的支援。问题是,圣经中直接指向耶稣为「领袖」的经文少之又少。有学者认为,耶稣基督本身并没有直接要求门徒或群众服从他的领导,他主要是要求他们「跟从」他。(注1)因此,若我们理解教会领袖为君王式的、行政总裁(CEO)式的领导,便很难从主耶稣身上找到相关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教会不太注重「领袖」是可以理解的。
今日对「领袖」的普遍理解似乎朝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仆人领导」;另一是「企业领导」。前者强调主耶稣「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模式;後者则是组织架构上的领导。近年除了强调领导技巧外,更著重建立领导的品格。不论以地位、角色,还是影响力来定义领袖,对中国教会来说,主耶稣的领导形象才是他们最关心,最想学习的。这样,究竟今日中国教会的信徒对领袖又有何期望?
中国教会对领袖的期望
信徒对领袖的期望存著不少极端的误差。不止一次,我听到信徒、甚至是教牧同工认为「按牧」就是「升职」,就是成为教会的领导。这固然与圣职、牧职的观念有所偏差,更大的问题是把牧职与组织架构中的职位级别混淆。若从「升职」角度去理解,就会倾向於接纳架构上的领导为教会领袖。
其中一种现象,就是主任牧师或聚会负责人的决定成为全体的决定。纵然有人抱持不同的意见,但由於「职位」上的分别,只要领导执意坚持己见,其他同工或信徒即使不同意,也不会反对。若在真理的教导上有所偏差,其他同工或信徒就会离开,有时甚至只在一些没有涉及圣经真理的做法上意见不同,也会导致教会分裂。这是在级别上对领袖的「绝对服从」,没有讨论或提出不同意见的馀地所造成的结果。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极端的情况。
就算作为领导的没有滥用权力,信徒对教牧领导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信仰问题会找牧师,认为牧师较属灵,祈祷也会「灵验」些。还有日常生活的小节也会徵询牧师的意见,尤其在农村信徒的心目中,牧者学识高、人品好,又与神关系密切,必定比其他人更明白神的心意。这其实与民间信仰有关,视牧职人员为「通神」的媒介,甚至把人「神化」,视他们为神的代言人。
在中国文化中早已存在对领袖的期望,不论家族领袖或政治领袖,认为他们都带有「天命」,是「天」在地上的代表,在基督教中便是上帝的代表,无怪乎不少农村地区出现异端与极端。他们视教会领袖为上帝的代言人,对他们言听计从,视他们为神的代表,这源於对领袖的「神化」倾向,建立教会的领袖必须注意这种文化因素。
建立领袖的土壤
中国教会需要更严谨地思考如何建立教会领袖。现时有关的讨论主要来自西方,尤其美国的学者及商界领袖为主导。基於中国文化对人及对神有不同的观念,能否移植这些学说与理论仍是一个问号。不过,有一点我们都同意,那就是建立领袖是一个过程。从前有理论认为领袖是天生的,但今日较倾向於领袖也可透过後天培育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培育领袖的土壤。这土壤包括教会文化、可投放的资源、提供机会等等。
圣经虽没有描述主耶稣成为政治与组织上的领袖,但按他的影响力及他与门徒的相处,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建立门徒成为教会领袖。使徒保罗也曾面对被民众「神化」的危机,但他却在路司得树立了榜样:
「诸君,为甚麽作这事呢?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神。」(徒14:15)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因素不会成为建立合乎圣经的领袖及教会传统的障碍。从文化角度考虑,我们也许会找出更适合中国教会的领袖模式。参考并借鉴西方教会的智慧而不硬套他们的理论,对中国教会的健康发展有莫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