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 net news

聖訊資訊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 > 全部資訊 觀察

如果聚集性宗教活动仍无法开展,我们该怎么办?

2020-04-22 09 作者:蔡宏强 发布者:蔡宏强  来源:
  • 收藏
  • 管理
    5131 字体【

      引言

      中国政府网在4月9日发布了《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通知》,“通知”在防控建议之第二条有关开放式活动场所方面明确指出,聚集性宗教活动暂不开展。

      今天已经是2020年4月21日了,离首次暂停教会聚会已经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虽然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逐步恢复,但国务院的这一决定所传递出的信号则是聚集性的宗教活动的开放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长可短,具体要看疫情的发展趋势。如果疫情能在未来的一两个月内得到完全的控制,这点时间肯定构不成什么大的问题。但如果不是那样呢?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做一个长期性的规划,使我们可以在这段等待的时间中更好地预备,更有效地牧养。

      一、云牧养期间真的需要加强“个人关怀”

      在疫情前,很多教会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一个信徒连续几次不来做礼拜的话,一般的教会都会派人去探访那位信徒,否则很有可能会造成信徒的流失。实体聚会是可以看得到人的,谁来谁没来,一目了然。可是网络聚会就有很大的不同了。谁在谁不在是很难统计清楚的,尤其是老年人与残障人士,他们不一定都有智能手机,就算有,也不一定会操作,故此,更是无法透过这样的方式去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

      我不知道每个教会的具体状况究竟是怎样的,但我们可以做一番自我评估。比如,主日崇拜的时候,本堂会有多少信徒参与网络直播?整个的崇拜除了主领人员,讲员等少数成员参与现场直播外,线上线下有没有互动的环节?这些基本情况如果都是不清楚的,那么这种牧养的模式就有潜在的危机。如果一个教会只顾自己录制崇拜,却不顾参与者的状况究竟如何,那么参与者的归属感便会大大减弱。当他感受不到来自教会与牧者的个别的关注时,就会产生出一种可有可无的消极意念,从而导致流失。

      如果让我们在实体聚会与云聚会之间二选一的话,我们会选什么呢?我想肯定是实体聚会,因为实体聚会所带来的乃是位格与位格的相交,更有立体感与画面感。就如有些情侣由于异地的缘故,只能在大部分的时间透过网络联系,但这种方式肯定不如生活在一起,来得更加甜蜜。笔者的意思是,我们必须承认云聚会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故此就需要在牧养的方式上有针对性地予以加强。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加强“个人关怀”或“教牧辅导”的事工。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个人关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探访,而更接近“个人谈心或辅导”。传统意义上的探访着重走访信徒家庭,并且是针对有疾病或特别软弱的肢体,而“个人谈心或辅导”只能是一对一,最多是二对一的对话,其对象乃是教会所有的信徒。这种方式更加灵活,更容易让人接受,也往往具有更好的果效。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会最好能做“一对一的约谈”。比如,假若当地教会有小组事工的话,可以让小组长及其同工跟他们的组员有一对一的约谈。由于是一对一,故此去做约谈事工的成员,最好每个小组设立两人,一男一女。男同工与男性信徒约谈,女同工与女性信徒约谈。(笔者建议其中一位是小组长,另一位则是教会管理组织的执事们,可以将他们分派到各个小组与那个小组的组长配搭服侍。)异性之间最好不要有一对一约谈,免得给撒但留地步。至于,约谈的方式,最简单的就是电话或网络约谈,一次半小时左右。如果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要聊,则也可以选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当面约谈。最后就是约谈的内容了。笔者所指的“一对一约谈”绝不是“一对一课程”,约谈的内容不是去跟组员上课,而是和他们聊天。当然不是漫无目的地闲聊,既是属灵的约谈,肯定要聊属灵的事,不过,我们不要用上课的方式,而用聊天的方式去帮助别人。这种方式更加生活化、人性化,也更能增强组长与组员的属灵情感,增强小组及教会的凝聚力。

      二、增强信徒的教会意识,注重信徒的线上参与

      中国教会由于特殊的教会历史,失去了宗派的传承,故此,在教会观方面的意识是比较淡漠的。当然,也不能说,信徒完全没有教会意识。笔者之前服侍的教会是一间有几百人聚会的中型教会,虽然自己的教会离市区非常近,交通便利,但绝大多数的信徒仍会在本堂聚会。不管市区的教会发展得多好,有些信徒只认准这间乡镇教会,因为他们在这间教会聚会已有几十年的时间,这间教会就是他们属灵的家,是他们割舍不下的。这就是信徒的教会意识。在他们的观念里,“教会”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的教会”。故此,笔者在这里所提的有关教会意识淡薄的信徒,主要是指信主年日不长以及流动性比较大的信徒,至于老信徒,一般来说,不用怎么担心。

      信徒的教会意识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其中,这间教会的历史、特色、牧养,他在这间教会的参与度以及他对这间教会的感情等都是重要的成因。我们若要使信徒有强烈的归属感,首先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教会有什么地方是跟其他教会不一样的,而这不一样的点又必须是本教会的特色,是促成本教会向前发展的正面因素。比如,本教会的独特历史,美好的属灵传统,健全的教会体制,有针对性的牧养理念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合一相爱的氛围”,“对宣教的热忱”以及“上帝荣耀的同在”。这些都是吸引信徒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重要的成因就是信徒在这间教会的参与度以及对这间教会的感情如何。这取决于教会对他的关怀,并使他获益的程度如何以及他在这间教会的服侍经历是怎样的。比如说,有信徒传了福音,并将人带进教会。可他没有继续跟进牧养,没有人关心这位初信者。他来教会,别人不在意,他不来作礼拜,别人也不知道,久而久之,他就不会来这里了,因为他在这间教会没有被关爱,没有被牧养。这样的教会,不管外面的牌子多响亮,对这位初信的人来说,也不会有什么吸引力。可以说,他对这间教会是没有感情的。所以说,个人关怀的事工就显得很重要了。除了个人关怀,教会也需要考虑到每个信徒的参与度。如果只让他们听道,不给他们提供任何服侍的机会,他们也不会有深刻的归属感。当然,教会不能为了让人有归属感而毫无原则地开放侍奉的岗位。笔者想要表达的乃是说,教会应当关心每位前来做礼拜的成员,使他们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服侍与被服侍的机会。对于那些仅仅重生的初信者来说,我们可以提供他们辅助性的侍奉机会,就是辅助其他侍奉者,作他们的帮手。在其他侍奉者的带领下慢慢学习在具体事工中的服侍。

      当我们了解这个原则的时候,我们也完全可以将这个原则运用在线上的聚会中。比如,我们也可以借助某些应用,像zoom之类的应用,来建立线上的小组事工。讲道结束后,便可以立刻切换成小组模式,分组讨论。又或者定期地举行线上的交通会,聊聊家庭、工作或侍奉等题目,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大家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彼此鼓励。另外,在同一个小组中,组长可以每天派发不同的任务,分别让不同的组员去负责,去完成。一方面让人人都有参与感,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安排,不要使人有太大的压力。如果能平衡这两点,那么这个小组一定会充满美好的氛围。

      小结

      笔者认为,不管疫情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教会什么时候能重新恢复实体聚会,我们前面的发展轨迹都是一样的清晰,那就是教会的小组化与精细化牧养,务必使每一位信徒都能被充分关怀,充分牧养。时空不能隔绝主的爱,世界不能阻挡他的爱。只要我们足够用心,同心合意,就能在疫情的困境中走出一片美好的新天地。


    我要评论

    
    全部评论(1)
    • 感恩-18048 2020-05-11 10:06
      1 回复
      感谢神籍着祂仆人给我们提出宝贵的经验,愿我们都牧好神给的那群羊,一个也不丢失。

    相关新闻

    如果聚集性宗教活动仍无法开展,我们该怎么办? 2020-04-22 09:08:39
    引言中国政府网在4月9日发布了《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通知》,“通知”在防控建议之第二条有关开放式活动场所方面明确..
    愿那份伟大的圣爱充满我们的心! 2020-04-06 10:58:31
    引言近日来,美国疫情愈发严峻。我有两个同学在那边攻读神学学位,昨晚发微信,问了问情况。同学回复说,那边情况比较严重,不过,他们两位都很平安。听到这话,心中还是很得安慰。相信主会保守看顾他们。近年来,由..

    图文推荐 更多

    Powered by 聖訊網   .....